政策文件: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金融業發展、公共服務發展、住房保障和職住平衡規劃的通知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解讀
近日,通州區人民政府印發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通州區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安排部署。為切實做好《規劃》落實工作,現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隨著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深入推進,各類資金、機構、人才、技術、政策等資源將持續向城市副中心集聚,為通州區金融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財富管理市場加快變革,智能金融與數字金融加快演進,“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與氣候投融資加快并行和交叉發展,由此催生出大量新型金融服務需求?!笆奈濉睍r期,城市副中心將有超八千億元規模項目投資,涵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治理、鄉村振興、產業提升等領域,為各類金融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也為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金融科技領域改革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此背景下,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對實現副中心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城市副中心“兩區”建設及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區政府將《規劃》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時期十個重點產業規劃之一,并提出明確要求。
二、《規劃》發展原則與目標
“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金融業將著眼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圍繞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堅持以下六個方面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全球視野,擴大金融開放。二是謀求系統發展,著力重點突破。三是堅持創新驅動,聚焦科技賦能。四是立足生態優先,突出綠色發展。五是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區域協同。六是有效防范風險,維護金融安全。
“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金融業以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創新效益大幅提高、金融生態持續優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為發展目標,預計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到“十四五”期末,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5%以上。預計在副中心聚集財富管理機構突破200家;金融科技企業近百家,其中金融機構總部和大型央企直屬金融科技子公司不少于10家;綠色金融及專業服務機構總數達到5家以上,副中心綠色信貸規模超過200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超過60億元;引進各類金融人才5萬名。
三、《規劃》主要任務
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及“兩區”建設總體目標,《規劃》將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工作:
一是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培育多元化財富管理機構,支持財富管理改革創新舉措落地,發展多功能財富管理市場。
二是建設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推進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加速金融科技應用試點,探索金融科技賦能監管新路徑。
三是建設綠色金融國際中心。構建現代化、國際化綠色金融機構體系,推動綠色產業投融資市場建設,引導綠色金融規范發展。
四是打造金融人才高地。創新金融人才發展機制,加大重點領域金融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海內外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工作,優化金融人才發展環境,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智庫建設。
五是推進“兩區”建設金融工作。積極吸引外資金融機構設立,承接國家金融跨境金融創新先行先試,健全跨境交易基礎設施和監管機制,促進跨境科技應用和人才交流。
六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擴大金融供給,強化金融對中小微、科技、文創、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促進金融與高新、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支持上市公司,打造上市公司全產業鏈。
七是優化金融發展生態環境。優化金融產業空間布局,規范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投資者教育,健全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機制。持續提升金融發展環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
時期公共服務發展規劃解讀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能力穩步提高。教育發展持續深入推進,覆蓋全區的教育優質資源網路基本構建形成;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公共衛生防控和應急能力顯著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大幅改善,基本實現區、街(鎮)、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覆蓋;公共體育服務蓬勃開展,全民健身意識顯著增強;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運行安全有效;社會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全區救助服務實現全覆蓋。
二、規劃目標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質量和能力在全市處于第一梯隊,部分領域形成在全市、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服務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作用充分發揮。
到2025年,建立健全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或略超過全市平均水平,非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或超過中心城區水平,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區域相對均等化。
三、主要內容
圍繞“打造公共服務新高地”,提出教育服務的核心是“促進公平、提升質量”;醫療服務的核心是“功能互補、優質高效”;文體服務的核心是“古今同輝、豐富便利”;就業社保服務的核心是“更充分、更高質量”;公共安全服務的核心是“落實責任、加強監管”;家園中心建設的核心是“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京津冀公共服務協同發展的核心是“承接疏解、輻射帶動”。
四、實施路徑
立足公共服務發展急需突破的問題,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發展的實施路徑總體可以概括為:
一條主線,以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兩大板塊,統籌考慮基本和非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兩大板塊”互促共進。
三力齊發,善用政府兜底推力、活用市場供給張力、巧用高端需求拉力,“三力齊發”實現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四大抓手,以多元供給,兼容復合,事產聯動、共建共享為“四大抓手”,打造公共服務新高地。
五化同步,以均衡化、市場化、便捷化、智慧化、國際化“五化同步”為依托,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五、保障措施
從人才保障、資金保障、用地保障、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探索公共服務運行的創新機制和路徑,實現擴總量、優存量、提質量。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住房保障和職住平衡規劃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城市副中心揚帆起航的五年,城市副中心住房發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住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住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居住環境更宜更優。“十四五”時期,是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主導功能基本穩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區域協同突破發展、城市品質加快提升的重要時期。科學制定和實施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時期住房保障和職住平衡規劃,對于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著力創建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和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具有重大意義。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落實“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根據“前瞻十五年、干好這五年、奮斗每一年”的要求,以推動住房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編制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住房保障和職住平衡規劃》。
二、編制考慮
規劃面向支撐中心城區的疏解需求、面向市民群眾的宜居需求、面向新型城鎮化的居住需求、面向新農村建設的提升需求、面向與北三縣一體化的發展需求,聚焦承接疏解、房住不炒、職住平衡、民生保障、城鄉融合、區域協同等方面,為“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住房建設發展提出方向指引和實施建議。
一是堅持承接為主,支撐主城疏解。面向支撐中心城區的疏解需求,發揮城市副中心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帶動作用,打造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載地。
二是堅持房住不炒,維護市場穩定。加強預期引導,明確政策導向,保持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三是堅持租購并舉,促進職住平衡。租購并舉承接轉移人口,精準匹配需求,通過合理布局和政策引導,促進職住均衡發展。
四是堅持民生保障,提升宜居水平。面向市民群眾的宜居需求,圍繞“七有”“五性”,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創造良好人居環境。
五是堅持城鄉融合,推進新型城鎮化。面向新型城鎮化的居住需求和新農村建設的提升需求,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住房政策機制,構建城鄉融合的住房發展格局。
六是堅持區域協同,促進一體化發展。面向與北三縣一體化的發展需求,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加強合作,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三、規劃目標
立足城市副中心實際,緊密銜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2035年住房發展遠景目標為:人人享有幸福安康的居住品質,產城融合,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堅持戰略愿景和戰術推動有機結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有機統一,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發揮“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的標桿帶動作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實現住有所居。
四、規劃主要內容
一是以承接疏解為導向,做好住房規模的統籌。以住有所居為目標,結合重點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在途住房項目,合理增加新建住房供應,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深度挖潛存量住房資源,多渠道增加住房供應。“十四五”時期通州區(除亦莊)至少建成住房約9.9萬套。
二是完善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結構。堅持租購并舉,保障性住房發揮支撐作用,市場化住房發揮調節作用,租賃住房實現規?;l展,打造體現“副中心質量”的新型住房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三是引導職住均衡的居住空間布局。以優化職住關系為第一導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強化副中心與拓展區職住空間聯動,促進重點功能區近接居住,構建特色小城鎮組團式居住,營造鄉村地區和諧舒適居住,為職住近接提供多樣化的居住選擇。
四是打造高端品質的社區居住環境。瞄準“雙碳”目標,全面提升住房建設標準和品質,建造綠色優質的住宅建筑,打造功能完善的居住社區,提供多元人文的社區服務,構建城市副中心和諧人居環境。
五是促進協同融合的住房發展局面。在更大范圍內統籌考慮與北京東部地區、北三縣地區跨區協作,做好中心城區疏解地區人口的居住承接,推進與亦莊等北京東部地區住房聯動,強化與廊坊北三縣住房協同發展,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六是提升住房領域智慧化技術水平。加強智慧化技術在住房建設領域的應用,加快建設階段的數字技術應用,推進運營階段的數據生態搭建,提高管理階段的智慧體系構建,高效驅動住房建設管理的決策與協調。
七是把握高效有序的住房發展節奏。2021年以項目推進為抓手推動前期工作,2022-2023年以調整優化為導向布局中期工作,2024-2025年以政策完善為引領謀劃后期工作。
五、規劃實施保障
為保障規劃有效實施,從強化管理、政策配套、宣傳引導、組織領導4個方面提出了強化監督檢查,建立評估機制,健全制度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管理,提高輿論引導,加強組織協調,落實管控責任等具體保障措施。